互联互通社区,专注于IT互联网交流与学习,致力于打造最具价值的IT互联网智库中心。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与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8 22:09:21.0
导读: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伦理风险,主要包括侵权性、歧视性、社会性、责任性和失控性风险。侵权性风险涉及个人信息权、生命健康权和知识产权的侵犯;歧视性风险表现为对特定群体的不公平决策;社会性风险包括不良信息传播和技术漏洞引发的问题;责任性风险体现在人工智能“主体”身份认同和责任界定难题;失控性风险则是人工智能行为超出人类控制。这些风险的根源在于技术特性(如数据收集过度、算法“黑箱”、训练数据偏见)以及规制不足。

在治理现状方面,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文件、搭建平台和制定标准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提出治理原则建议,举办系列峰会促进全球共识,世界数字技术院等发布相关标准规范技术发展。美国侧重产业促进,采用柔性、自愿和分散的治理方式,企业影响力较大;欧盟则强调刚性和严格性,通过统一立法和建立监管机构,注重伦理和安全。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多层次的治理规则体系(包括法律、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以及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公众监督和国际合作),并积极输出中国治理方案。

当前,人工智能治理面临技术发展与伦理安全的矛盾,包括技术普及与社会公平、自主决策与人类控制、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全球治理与区域规则之间的平衡难题。企业诉求集中在基于场景化分类监管、提升规则明确性和强化规则协同性。为应对这些挑战,建议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新问题制定专项法规,适时起草综合性法律;强化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加强执法监管,行业组织加大自律,企业强化合规管理,提高公众认知和监督能力;深化国际治理合作,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科技治理新秩序;统筹伦理治理与产业发展,建立技术与伦理协同创新体系,部署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探索新型激励机制。通过这些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可在伦理框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载付件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有资料与知识星球平台同步发出,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平台加入,无需重复加入。

#免责声明#

来源: 赛迪,互联互通社区推荐阅读,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互联互通社区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
推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