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型到普及应用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主要的功能就是将工作信息与业务交互通过机器人来按照自先设计的流程去执行,以实现对人工作业的辅助或替代。
比如让用户利用拖拉拽封装好的控件,生成自动化流程,在电脑上实现浏览器应用程序自动鼠标点击、键盘输入、excel操作、数据处理、定时执行、自动生成界面交互等。
这一类型产品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因为部分流程包括若干个相互嵌套依存的任务,为方便流程的执行,基于DOS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批处理脚本(Batch Script)技术应运而生。通常用于执行定时开关系统、自动化运维、日志处理、文档的定时复制、文件的移动或删除等固定动作,这构成了RPA技术思想的雏形。
时间来到2015后,UiPath、Application Anywhere、Blue Prism、NICE、WorkFusion等公司陆续成立,这些企业运用可视化流程拖曳设计、操作录制等技术,部分替代了传统方式依赖编程来构建机器人流程的方式,产品开始成型并经过市场检验。
2019年5月,UiPath获得5.68亿美元的D轮融资,以7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RPA企业,这无疑极大地点燃了业内厂商以及创投企业的热情。
国内RPA赛道开始迅速升温,2020年达观数据获2.7亿元B+轮投资、来也科技获C轮4200万元融资、云扩科技获3000万美元B轮融资、金智维获A轮7500万元融资、弘玑Cyclone获B轮4千万美元融资……这一年也被誉为国内的“RPA元年”。
国内各类RPA企业纷纷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各行各业也开始拥抱RPA技术,采购相应产品进行试点应用,并推广开来。根据相关调研统计,2021年已经有43.8%的企业及机构开始了RPA的部分范围应用,17.9%的企业及机构在进行RPA规模化探索,行业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服务本质
在国内,目前RPA应用的主要场景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据统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RPA总市场规模的一半。
这里面核心原因就在于金融业作为高度规范和合规化的行业,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涉及较多人工流程环节,存在安全、稳定、提效等需求,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需求较为迫切且预算充足,在RPA的应用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成功的案例不少,但“烂尾”的项目在过去几年也非常常见。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目实施与客户需求的错配。
RPA产品作为一款软件,厂商普遍的销售逻辑是采用标准化产品的策略,较低的单价、敏捷的交付、快速的复制是其显著特点。但在实际交付实施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运行环境不适配、系统变动的运维压力、实际业务数据与测试不一致等,一个预期快速完成的1期项目,很可能在反复地维护迭代中被拖成了长期工程,客户的体验也必然直线下降,“烂尾”情况由此而生。
同时,由于之前的资本热潮,行业内鱼龙混杂,很多厂商打着RPA的旗号,但本质做的是外包生意,服务无法匹配,同时又在较长的工期以及较低的客单价中深陷难以盈利的泥淖,使得相当一部分客户与外界人士对RPA 产品产生错误认知,难以塑造产品统一优良的体验口碑。
未来,行业依然要回归服务本质。只有真正关注客户需求,并针对性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2-26 11:29:13.0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2-26 11:15:57.0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2-17 15:03:01.0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2-04 15:06:38.0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2-02 11:29:24.0
-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阅...上传时间:2024-11-28 09:20:49.0